| |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俄罗斯信泰国际旅行社 >> 俄国风情 >> 礼仪文化 >> 浏览文章
俄罗斯是怎样成为“战斗民族”的?
作者:佚名 日期:2018年06月22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核心提示:
     俄罗斯是怎样成为“战斗民族”的?     世界杯火热进行时。不仅绿茵场上的明星万众瞩目,东道主俄罗斯也得到了彰显自身力量和文化的绝佳机会。如今俄罗斯被称之为“战斗民族”,这个源于

     俄罗斯是怎样成为“战斗民族”的?

    世界杯火热进行时。不仅绿茵场上的明星万众瞩目,东道主俄罗斯也得到了彰显自身力量和文化的绝佳机会。如今俄罗斯被称之为“战斗民族”,这个源于网络、迅速普及的词汇,用来形容俄罗斯人的强悍霸气、匪夷所思,至少在中文语境里,这个称谓有调侃意味却不含恶意。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曾经是深沉忧郁的、苦难深重的,与“战斗民族”大相径庭。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俄罗斯人怎么看待这个称谓?“战斗民族”能概括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吗?

点击浏览下一页

    “战斗民族”放大了对俄罗斯的刻板印象

    受访人:吴鞑靼,微信公众号“苏俄转播”主理人

    吴鞑靼随身携带小瓶伏特加,在港式茶餐厅点一杯咸柠七,把伏特加倒在里面。

    自从2005年考入俄语系,他的人生便开启了新的风景。他学俄语,逛俄罗斯论坛,关注各类俄罗斯博主。2007年他第一次来到俄罗斯,结交了不少做音乐和艺术的俄国朋友。毕业之后他入职石油行业,在中亚工作,后来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与东欧研究院读书……一直以来,俄罗斯和吴鞑靼的联结是隐秘的,俄语圈外的朋友们知道他在研究另一个世界,仅此而已。

    直到2012年前后,吴鞑靼身边一些朋友突然开始用“你们战斗民族怎样怎样”来调侃俄罗斯。这个网络形象,与历史中或文学中俄国形象不同;这种战斗性,与历史上生活在南俄草原,过着军民合一生活的哥萨克并无关系。它变成一种对俄罗斯人的调侃:网络上的低像素Gif图里,俄罗斯人性格彪悍,又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事情:他们喝大酒,在大雪里打架,在械斗现场泰然自若地抽烟……

   “如果梳理网络流行语的图谱,很容易找到这个词的基因。”据吴鞑靼观察,“战斗民族”兴起于社交网络,这当然是一个集体行为,但一些网络大号“功不可没”,譬如国际视频网站知名瑞典博主PewDiePie持续制作的一系列搞笑视频。“背后有一种娱乐化斯拉夫的情绪:放大对俄罗斯的刻板印象,捕捉其中搞笑的部分,进行病毒式营销。”而2012年,恰好也是微博在中国互联网大肆圈地的一年,一些打着“海外资讯”旗号的大号博主,靠翻译英文世界的流量内容,收获了大量粉丝,同时也影响了一批人。“很多海外留学生把英语世界对‘战斗民族’的调侃翻译成中文,完成了一次网络内容的‘洋垃圾变现’。”

    看着原本的社会学词汇“军民合一的部落形态”变成了“战斗民族”,转而成为世界网络范围内的一次群嘲,俄罗斯变成被消费的对象。一开始吴鞑靼对此特别生气,逮住机会就和朋友们辩论,他觉得朋友们不懂历史,就知道跟着网络傻笑。“我想跟身边的人证明,‘战斗民族’把这个族群的身份属性狭隘化,理应有更恰当、更多元的词来形容俄罗斯。”

    后来他不再辩论,开始静静观察各式各样的“战斗民族生产记”:除了渴望流量的营销号不断重申刻板印象以外,一些俄语爱好者组成的字幕组也在翻译有趣的俄剧,譬如《战斗民族养成记》(虽然俄语原名跟战斗没有关系);想在俄罗斯文化上做生意的人也抓住了机会,让一档玄乎的俄罗斯灵媒综艺节目《通灵之战》在中文网络上流传;再后来,俄航飞行员敢于挑战极端天气,让飞机穿越狂风暴雨安然降落,被中国网民誉为另一种战斗……

    渐渐地,吴鞑靼也看到了“战斗民族”这一调侃没那么不堪的一面:“现在我觉得,如果能先让不了解俄罗斯的人对俄罗斯产生兴趣,也许是件好事吧。”

    那俄罗斯人是否认可“战斗民族”的称呼呢?这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你有没有观察到,在中国的俄罗斯官方新媒体渠道,也发过一些调侃的内容,但从来没有用‘战斗民族’自称过。”吴鞑靼说。他也问过住在莫斯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俄罗斯小伙伴,是否认可“战斗民族”的称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就好像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堆快手视频,问一个北京高校里的大学生,‘这能不能代表中国’一样。”吴鞑靼也听说,在幅员辽阔的俄罗斯,也有一群人生产具有“战斗性”的内容:“有一批年轻人,住在大城市周边,在经济和文化上处在底层,是俄罗斯工人阶级亚文化的代表。有些人没有正经工作,他们穿运动衣,镶金牙,不停喝酒,他们会录这样的视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生产这样的内容。他们觉得好笑而已。”

    吴鞑靼看到的俄罗斯,和网络世界里被娱乐化传播的“战斗民族”不同。“在大众眼里,十九世纪俄法战争之后的俄罗斯形象,和今天人们在世界杯里描绘出的俄罗斯人,没有本质区别。这是大众传播的文化。”吴鞑靼想做的,是转播自己眼里的俄罗斯“亚文化之外的亚寒文化”,他喜欢这个生于寒冷的文化里诞生的美,艺术、音乐、影像甚至是潮牌。他办了“苏俄转播”的微信公众号:写一款不再生产的苏联冰激凌的故事;写那些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环境里时装界、艺术界和共享经济界绽放的花;还有那些一直在喝酒一直在创造一直在读诗的俄罗斯人……他不谈政治,不搞笑,只是转播自己认可的俄罗斯的审美取向。他很清楚这是自己眼中主观的俄罗斯,他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定了调:“另一面,和灰烬的趣味。”

    上个月,吴鞑靼和几位杂志编辑朋友去了一趟俄罗斯。他们采访了一个说唱歌手,临走时编辑提议,让歌手写一首诗。说唱歌手花了15分钟写了一首特别好的诗。“俄罗斯人太浪漫了,能写这么快,能写这么好。”编辑朋友看向他,意思是请他就“战斗民族的说唱歌手这么会写诗”发表评论。“俄罗斯人谁不会写诗啊。”吴鞑靼说。

    越过猎奇的心理,越过讶异的目光,越过大众的调侃,他想转播俄罗斯真正的当代的诗意。

点击浏览下一页

    俄罗斯人首先是“忍耐”,而非“战斗”

    受访人:王嘎,《帕斯捷尔纳克传》译者,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2016青阅读年度译者

    翻译体量巨大、难度极高的《帕斯捷尔纳克传》在2016年出版,使一直默默耕耘的译者王嘎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深受俄罗斯文化滋养的70后,他觉得“战斗民族”这个称谓至少是偏颇的。

    “将俄罗斯称为战斗民族,可能和时代的变化、媒体的宣传、形象的包装,尤其是普京作为一个政治强人的形象有很大关系,他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王嘎觉得,用某些局部形象来描述一个民族的整体,与实际不符,他的看法几乎相反——“俄罗斯这个民族其实首先是忍耐的,甚至是怯懦的”。

    王嘎认为,历史上的俄罗斯人,面对强力长期采取的是顺服姿态。“沙皇是第一位的,是父亲,是上帝的代言人。俄罗斯人骨子里对强权是顺服甚至是崇拜的,安于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进行激烈的抗争,只要看看托尔斯泰笔下的农民就能了解这一点。”但俄罗斯人同时还有另一面,“他们在长期的顺服和忍耐中积蓄了强大的爆发力,能够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是非常极端的表现。《帕斯捷尔纳克传》中有一句话这样描述俄罗斯——‘既威严又懦弱,既强大又多灾多难’。”

    俄罗斯人的“战斗力”在中国年轻一代心目中像个传奇,但王嘎提醒说,在近代以来的战争中,俄国往往以惨烈的伤亡来换得胜利——苏芬战争中,三个苏联士兵换一个芬兰士兵,伤亡比率三比一,二战中战胜德国则是十比一。“俄国给人留下的强悍形象,是以数倍于敌人的代价换取的。这种强悍本身就带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折射出一种被孤立的心态。”

    俄罗斯人的“忍耐”,不仅体现在政治生活层面,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俄罗斯有璀璨的文化,但是在日常层面,它并没有那么精致、细腻。在日常现实中俄罗斯人是很忍耐的,能凑合就凑合,生活得很粗放,更加贴近人的自然状态。”王嘎说。

    与日常的“忍耐”并行不悖的是幽默和狂欢。实际上,“战斗民族”这个标签所包含的喜感,部分来自中国年轻一代在网上看到的某些俄罗斯人的搞笑视频。按照王嘎接触俄罗斯人的经验,他们在平常交往中看似不苟言笑,但其实很容易接近,尤其是聚会中、酒席上,立刻换了个样子,喜欢讲各种笑话。“俄罗斯民族的确具有喜剧的一面,或者说是悲喜交加的特征。一方面是日常的灰暗压抑的生活,但同时会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和释放的形式,冷幽默、酗酒、集体狂欢等等。有人说,俄罗斯人在教堂里是虔诚的东正教徒,到田野里、大自然里就变成了恣意撒欢的自然崇拜。”

    王嘎认为,俄国和欧洲以及西方的对抗,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结构性的矛盾,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渊源。如果和西方文化对比,更能发现俄罗斯民族性格、文化性格之独特。“受虐和施虐同时体现于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特征中。相比之下,西方主流文化似乎更像是成人化的,而俄罗斯文化则给人留下孩童式的想象、感性、不确定、散漫等印象。西方文化的强势和发达,使得一切资源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东西,使地区的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在提供便利、共享的同时,却又降低了事物的品质;因此,俄罗斯文化中精英、保守的一面,也成为与西方对抗的某种缘由,同时注定这种对抗性的力量是单薄、孤立的。”

    那么,如果“战斗民族”的标签不准确,在王嘎看来,究竟应该怎样概括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呢?他引用了丘特切夫非常有名的诗句——

    用头脑无法理解俄罗斯/用公共的尺度无法衡量它/它有独特的气质/对俄罗斯只能去相信它

    王嘎说:“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的一开篇,就引用了这几句诗,无论俄罗斯表现得怎样令人匪夷所思,它依然独具魅力,它有独特的气质,让人无条件地去相信它——这是非常到位的理解。战斗民族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意味着俄罗斯独有的魅力,那是非常吸引人的。”

    流行文化制造俄罗斯新形象

    “俄国到处都体现出文化特征,如果用美国的芭比娃娃和俄罗斯的套娃对比,你就会明白,身材对美国人很重要,而内涵才是俄罗斯人关心的。”

    这是爆红于网络的俄国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中的一句台词,美国记者阿列克斯站在售卖纪念品的小摊前大发议论。他被派到俄国工作,结识了麻烦缠身的司机小哥、黑帮底色的寡头大佬、惊为天人的干练妹子,遭遇了各种搞笑又悲催的事。剧中充满了俄罗斯人的笑料和自黑(同时也黑他们的老对头美国),当然还有一大波养眼的帅哥美女。《战斗民族养成记》的剧名直译的话是“我是怎样成为俄罗斯人的”,这可能是第一部真正红遍中国网络的俄剧,俄罗斯人放纵不羁又履险如夷的种种花样,令人喷饭。这部剧集就像“战斗民族”这个标签的绝佳阐释,霸气任性、匪夷所思、充满喜感。有网友评价说:“第一次知道战斗民族如此幽默!”

    俄罗斯人狂放吗?幽默吗?擅长讽刺吗?当然。熟悉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经典作家的中国读者,对此想必心中有数。曾经,我们接触到的都是俄罗斯的精英文化,从十九世纪的经典文学和音乐,到苏联时期的爱森斯坦、邦达尔丘克、塔可夫斯基等大师级导演的电影,直到70后一代基本还是如此;而今,网络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作品——电视剧、流行音乐、综艺节目,它们是80后尤其是90后的天然选择。“战斗民族”这个标签,和网络时代俄国当代流行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老一辈熟知的是一个深沉忧郁、扛起了全人类的精神追问的俄罗斯,属于精英文化;而年轻一代津津乐道的是一味霸悍、乐观幽默的战斗民族,属于流行文化。

    网上流行的俄国剧集,大多贴着“爆笑”的标签,除了《战斗民族养成记》,还有《实习医生》《饭店迷情》《妈妈咪呀》《体育老师》等等,它们开启了一个和俄罗斯经典作品完全不同的世界,那种“直给”的讽刺、幽默和搞怪,诉诸感官,娱乐性很强,再也不是“梁赞诺夫三部曲”式的含蓄甚至带有一丝悲哀气息的温情喜剧。还有一些俄剧,像《情迷彼得堡》《切尔诺贝利》《月之暗面》《沉睡者》《劫后余生》《纨绔子弟》《嗅觉神探》《背叛》等等,则是宫廷、惊悚、穿越、谍战、僵尸、警匪、都市情感等类型剧,颜值逆天,战斗力爆表,对俄国当代社会生态有所展现,个别优秀之作,甚至呈现出对苏联时代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绪。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致力于宣示民族力量,展现民族文化,凝聚人心。商业化、娱乐化的作品也可以有用武之地。像《战斗民族养成记》,在俄国据说收视率一般,在中国却爆红,有的观众甚至认为它是“新式国家形象宣传教科书”;像谍战剧《沉睡者》,表现美国如何通过安插间谍、打舆论战给俄罗斯带来混乱和灾难,其剧情像有“预见性”一般,与最近沸沸扬扬的巴布琴科事件神相似,明显是在有意识地反击西方,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正名。

    其实,当代俄罗斯绝非仅仅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经典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从未中断。好的剧院天天爆满,歌剧、交响乐、芭蕾、话剧的水准世界一流,剧目大多是经典作品,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十九世纪文化巨匠从未自人们的文化消费和日常生活中退场。即使是更为大众化的电视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部重要长篇挨个被重新拍了一遍,根据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改编的剧集也备受赞誉。但它们在中国的受众非常有限。是我们的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选择了《情迷彼得堡》《战斗民族养成记》这一类“高颜值”或搞笑作品,从而养成了理解俄罗斯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视角——战斗民族。这个戏谑的标签,发掘出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但它也意味着对俄罗斯深厚的精英文化传统的遮蔽。

    所以,“战斗民族”这个称谓,不仅可以用来理解当代俄罗斯,也可以用来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趣味,让我们选择和“创造”了一个与前辈心目中截然不同的俄罗斯?

    毋庸赘言,走近俄罗斯的最佳途径首先是文学;其次,俄罗斯人是写回忆录的天才,重要人物的回忆录或传记往往可读。这两类图书的数量汗牛充栋,无法一一列举。在此,我们推荐一些相对冷门的、介绍俄罗斯历史、思想及民族特性的图书。

   《俄罗斯思想》《俄罗斯的命运》    [俄]别尔嘉耶夫 著

    别尔嘉耶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重要的宗教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俄罗斯思想》早在1995年就有了中译本,影响很大,可惜翻译质量颇受学界诟病;《俄罗斯的命运》全译本则在1999年面世。这两本书涉及俄罗斯的民族性、心理特征、文化的特殊性、知识分子问题等等,论述精辟深刻,一向被视为理解俄罗斯的钥匙。

    《俄罗斯史》(第八版)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著

    本书是英语世界水准较高、很有影响的通史教材,从史前时期一直讲到普京时代,四十多年间不断修订增补。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重视介绍有代表性的各家学术观点,对自己不赞成的苏联时代,在某些方面也算尽己所能地持平而论了。总之是目前市面上一本颇为可读的通史著作。

    《娜塔莎之舞》    [英]奥兰多·费吉斯 著

    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一系列有关俄苏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在西方、在中国一路走红。本书通过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文学,构建起俄罗斯辉煌的文化史,写得流畅优美、富有戏剧性。不过一般来说俄罗斯人对西方人阐释自己的精英文化总是不太买账,而俄罗斯人自己的文化史作品译介得很少,有一本里亚布采夫的《千年俄罗斯》,是带有教材性质的入门书,但阅读体验肯定不及《娜塔莎之舞》。

   《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    [美]艾历克斯·英格尔斯 著

    本书是目前已不多见的考察国民性的学术著作,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书中重点论述了德国、俄罗斯、美国三个国家的国民性,系统分析了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经济体制对一国国民性的形塑作用,有助于在比较的意义上理解俄罗斯民族。


 


  关键词:俄罗斯,怎样,成为,战斗民族   编辑:佚名
相关文章列表
更多>>图片风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俄罗斯酒店 - 签证邀请 - 俄罗斯签证